储能最重要的用途在于解决电力供需的时间错配问题。储能是指通过特定的装备或物理介质将不同形式的能量储存起来,其在电力领域存储的主要是电能。电力系统因为其连续性和随机性的特点,电力供需错配可能发生在电力的“发、输、配、用”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尤其是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还具有明显的间歇性特点。通过储能可以为可再生能源实现消纳、调频和削峰填谷的多重功效。
电化学储能为当下储能装机主流方案。当前国内外主要运行的储能项目仍以抽水蓄能为主,截止2020年抽水蓄能在全球储能的装机占比高达89.3%,其次则是电化学储能,占比达9.2%,在电化学储能中又以锂离子电池为主,占比高达88.8%。电化学储能从累计值来看虽然不多,不过在2020年新增储能装机中,电化学储能装机占比却高达近73%,是目前主流的储能装机技术方案。
2020年全球新增储能装机分布
远期看氢储能,当下看锂电储能。通过对多种储能技术的对比与技术成熟度来看,目前电化学储能当中的锂电池储能综合性价比最高,这也是锂电池顺理成章成为当下储能主流方案的主要原因。不过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目前有其300Wh/KG的理论瓶颈,相对氢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极限仍存在不少差距,所以从更长期的角度来看,氢会是储能的最佳方案。所以储能技术方面当下期看锂,远期看氢。
磷酸铁锂为当下储能锂电池最优选择。通过对比磷酸铁锂电池与三元锂电池这两款主流锂电池,可以看到磷酸铁锂电池相对于三元锂电池在循环寿命上有着很强的优势同时磷酸铁锂的度电成本相对三元锂电池也更加低廉。综合性能与经济性考虑,磷酸铁锂电池是当下储能用锂电池的最优选择。
二、政策支持贯穿储能行业生命周期
中国电化学储能产业政策支持时间跨度长,扶持力度大。我国从“十二五”开始布局到“十四五”开局的10年之间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储能产业的政策。政策横跨储能产业的技术验证期、示范应用期、商业化初期在到当前的产业规模化发展期,对储能行业的发展进行了长期且具有针对性的扶持。2021年青海省出台的《关于印发支持储能产业发展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是国内首个地方储能补贴政策,在2021年7月的《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更是明确指出了3000万千瓦的储能发展目标。
中国储能重要政策梳理
产业规模化发展前夜,装机规模已步入快车道。中国的电化学储能装机在2011-2020年已经实现了年化复合增长率55%高速增长,截至2020年电化学储能装机量已经达到了3.27GW。同时根据国家战略发展规划,“十四五”正是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时期,期间储能的发展目标包括储能项目广泛应用、技术水平快速提升、标准体系完善并形成完整产业体系。
2011-2020年中国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
储能政策多根据国情实施。通过总结各个国家储能政策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目前全球大多数经济体的储能行业仍处于有一定规模的阶段,尚未能够深入产业辅助各国的电力系统,所以今后的储能行业仍有望会受到全球各国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储能政策发展总结
三、电化学储能产业链概览
电化学储能产业链包括上游原材料、中游储能系统和下游应用。以锂电储能产业链为例,上游主要是锂电池原材料,中游储能系统集成主要由储能电池、变流装置PCS、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控制系统EMS这4个主要组成部分所构成。下游应用集中在发电端、电网端和用电端。
锂电储能产业链
产业链各环节介绍
储能系统中电池成本占比最高,其次为PCS(储能变流器)、EMS(能量管理系统)和BMS(电池管理系统)。储能系统成本中电池占比最高,达到了60%,其次是PCS、EMS和BMS,占比分别为20%、10%和5%。
中国储能电站行业成本构成
电池与PCS是储能产业链上的最大受益者。通过对产业链的解析可以看出,电池的占比最大,同时技术壁垒相对最高、最成熟,是该产业链中最大的受益者。在PCS领域,因为其技术与与光伏逆变器无本质差别,目前看来较为成熟,先发优势明显,龙头几乎延续了光伏逆变器的的行业地位,竞争格局也比较稳定。BMS行业中存在少数独立的第三方,不过因为BMS需要与电池参数呈现对应关系同时强调算法和芯片能力,预计该环节会被电池龙头企业所占据。EMS是指对电网进行调度,特别是加入储能之后,电网的调度会发生极大的改变并且该环节涉及能源安全存在很高的资质壁垒,国内尚未市场化,目前国内主要玩家均属国网系。系统集成环节目前专业化程度和技术含量都较低,竞争非常的激烈,差异化的服务是竞争的核心。
电化学储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
第一章总论
1.1电化学储能项目背景
1.2可行性研究结论
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第二章项目背景与投资的必要性
2.1电化学储能项目提出的背景
2.2投资的必要性
第三章市场分析
3.1项目产品所属行业分析
3.2产品的竞争力分析
3.3营销策略
3.4市场分析结论
第四章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4.1建设场址地理位置
4.2场址建设条件
4.3主要原辅材料供应
第五章工程技术方案
5.1项目组成
5.2生产技术方案
5.3设备方案
5.4工程方案
第六章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
6.1总图运输
6.2场内外运输
6.3公用辅助工程
第七章节能
7.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7.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7.3节能措施
7.4节水措施
7.5节约土地
第八章环境保护
8.1环境保护执行标准
8.2环境和生态现状
8.3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
8.4环境保护措施
8.5环境监测与环保机构
8.6公众参与
8.7环境影响评价
第九章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
9.1劳动安全卫生
9.2消防安全
第十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10.1组织机构
10.2人力资源配置
10.3项目管理
第十一章项目管理及实施进度
11.1项目建设管理
11.2项目监理
11.3项目建设工期及进度安排
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2.1投资估算
12.2资金筹措
12.3投资使用计划
12.4投资估算表
第十三章工程招标方案
13.1总则
13.2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
13.3招标内容
13.4招标基本情况表
第十四章财务评价
14.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
14.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
14.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
14.4财务分析
14.5不确定性分析
14.6财务评价结论
第十五章项目风险分析
15.1风险因素的识别
15.2风险评估
15.3风险对策研究
第十六章结论与建议
16.1结论
16.2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