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堪称“霸主”,甚至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首都。
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1日,国民党中央临时联席会议宣布,国民政府在汉口开始办公。与此同时,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为京兆区,定名“武汉”,作为中华民国临时首都。同年4月16日,武汉市政委员会成立,武昌市政厅撤销;武汉三镇首次统一行政建制,“武汉市”这个名称正式面世。
在此之前,武昌、汉口、汉阳都是独立的城市。
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武汉市成为直辖市,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1950年,武汉市改由中南军政委员会领导,中南军政委员会驻汉口。
1952年,武汉市由中南行政委员会领导,并为其驻地。
1954年,武汉市改为湖北省辖的省会城市。
武汉行政地位的降低,并非因综合实力降低,而是中央政府谋划全局,支持湖北省的发展。
如今,武汉市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特大城市,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联勤保障部队机关驻地。
截至2020年末,全市下辖13个区,总面积8569.1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232.65万人。2021年,全市GDP1.77万亿元。
武汉还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是华中地区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中国光谷致力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能有今天的成就,除了国家的鼎力支持,也离不开武汉人自身的努力奋斗。
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市进行了多次城市总体规划,以全局思维,为武汉市量身定制发展路径。
首次规划是在1954年完成。
1953年,在国务院城建总局顾问前苏联专家巴拉金指导下,以国家“一五”计划为指导,武汉市编制了《武汉市城市规划草图》。在此基础上,为落实国家“156项工程”中落户武汉的重大工业项目,1954年底,武汉市建设委员会对规划草图进行修订,编制完成《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从图中可以看到,武汉是以长江沿线为发展主轴,以长江大桥串联起长江两岸,武昌以如今的友谊大道、武珞路-珞喻路为发展主轴,汉口以如今的中山路为核心主轴,汉阳则以汉阳大道为发展主轴。
那时候,大武昌的发展规划相比汉口更加有优势,居住区、高校、工业区、商业区连片规划,面积远胜于汉口。
那时候,关山地区已经是武汉市发展的重点区域,而汉口的姑嫂树还是一片空白。堤角也只是连片的仓储工业用地。
值得注意的是,武汉市那时候就有两个机场——南湖机场和王家墩机场。
武昌南湖机场,始建于1936年,是当时的国民政府在武汉修建的军用机场,占地4000多亩。有两条跑道,一条东西向,一条南北向。1951年8月1日,南湖机场作为武汉的首个民用机场开始起降飞机。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南湖机场,已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中型现代化机场,是湖北省最大的民用航空港,也是国内航空干线的重要枢纽之一。但由于跑道偏短,南湖机场几十年来起降过的机型大多是中小型飞机。1985年,南湖机场共完成旅客吞吐量23.34万人次,货物吞吐量4764吨,起降飞机13058架次。1995年,随着武汉天河国际机场的建成启用,南湖机场也退出历史的舞台,成为一代人的回忆。如今的南湖机场已是人声鼎沸的城市核心区。
王家墩机场是军民两用机场,始建于1935年,其后屡次扩建,1950年由空军接管。1993年底,空军批准同意武汉航空公司在该机场开办民用航空业务。1997年3月,武汉市政府确定,搬迁王家墩机场,设立机场外迁领导小组,展开搬迁的前期准备。2005年,武汉阳逻新机场建成。2006年底,王家墩机场起降最后一架飞机。2007年7月23日,广州军区空军、武汉市政府达成“空军汉口老机场4000亩土地移交工作会议纪要”,确定王家墩机场用地将分2次移交。这4000亩地位于武汉王家墩中央商务区“心脏”。
当时,武汉市决定以市场经济手段,筹集巨资为军方还建一个新机场,再以占地4000亩的王家墩机场为中心,重新规划周边11.36平方公里范围的建设,建成一个展示21世纪武汉现代化城市形象的中央商务区(CBD)。(只可惜,在武汉人眼中,武汉中央商务区被泛海这家开发商搞砸了)
军事机场迁至汉口的新机场,而民用客运的功能则由1995年通航的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取代。
1959年,武汉市再一次记开展了城市建设规划。
此次规划提出武汉城市性质是“将要建成为钢铁、机械、化学等工业的基地,又是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基地和交通枢纽,对于湖北省和华中协作区工农业的发展,担负着技术支援和经济协作的重大任务”。
那时,重工业是武汉产业的核心,工业用地分布于城市中心和郊区,武重、武锅、武船、长动等重要企业均位于如今的中心城区,于1955年开建的武钢,在1958年已经建成投产。
武汉自此迎来“武”字头国企唱主角的时代。
1982年,武汉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出炉。
规划确定武汉城市性质为:湖北省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中心,是中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之一,是以冶金、机械工业为主,轻、化、纺、电子工业都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大城市。规划提出调整三镇布局,加强江南地区运输设施和商业服务网点建设,使长江两岸地区相对独立,各项设施分别自行配套;加速发展小城镇,逐步发展工业卫星城镇,进一步明确了近郊12个工业区的性质和建设原则。
这个时期的武汉,仍然是“武”字头企业唱主角的时代,电子信息工业开始崭露头角,大武昌地区的商业和交通成为武汉市重点发展事项。
建设中国光谷的设想也在此期间初现,关山地区的规划明显比上一轮规划增加了不少内容,无论是居住用地,还是工业用地、高校用地,均出现大幅增长。
1988年的武汉市总体规划中,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正式跃然纸上。
此次规划确定武汉城市性质为:湖北省省会;富有革命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水陆空交通枢纽、通信中心和对外通商港口;我国重要的传统工业生产基地,并将逐步发展为我国新兴产业基地之一,在改革开放中将形成华中地区和长江中游的商业、贸易、金融、科技、文教、信息中心。
可以看到,武汉的的发展轮廓已经接近2000年左右现实发展版图。
中国光谷正式成立,是湖北省政府的派出机构,委托武汉市政府管理。
三环线、白沙洲大桥、天兴洲大桥等重大交通设施已经出现在武汉城市规划版图上,武汉市的基本轮廓在此期间形成。
1996年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相比现实发展,显得十分保守。
这次,规划确定武汉城市性质为:湖北省省会,我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发展为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规划到2020年主城常住人口为505万人,建设用地面积427平方公里。规划构建了全市“主城+卫星城”的城镇体系;主城区采取“圈层+轴向”的空间结构,形成“环形+放射”的道路网系统和“多中心组团式”用地布局模式,形成武昌、汉口2个核心区、10个中心区片和10个综合组团,突出体现“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的城市空间特色。
现实中的武汉,在2020年城市空间版图远大于当时规划的发展空间。
三环线之外,已经遍布居住社区、写字楼、高新技术企业。
当时尚是规划空白的光谷东更是成为武汉发展的领头羊,东湖科学城、7大实验室、华为、小米、联想等诸多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落户于此。
白沙洲地区已经拥有黄家湖大学城、青菱新区;汉口在十多年前已经崛起汉口北专业市场;曾经一片荒凉的汉阳龙阳大道沿线已经成为汉阳仅次于钟家村的区域,沌口开发区更是成为经济历史仅次于光谷的汽车产业新城。
武汉的城市规划变迁史,是武汉的发展史,既是武汉市发展的先导,也是武汉市发展的见证,也伴着武汉的发展逐渐改进。
历经多年,武汉被誉为“中国第五城”,是仅次于北上广深的存在。
武汉的奇迹太多,情长纸短,武汉的故事,等待更多人来书写。
节选自百家号大米嗅地产《保守!武汉历年城市总体规划!武汉需要被更多人了解》,文章仅做分享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来源大米嗅地产、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0771-5883885删除。
工程通网
工程咨询设计行业综合服务平台,提供水保、能评、可研、建议书、复垦、安评、环评、地灾、工程监理、测绘、检测、方案设计、初设、施工图、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发展规划等咨询设计服务。
让天下投资项目快速顺利落地!
电话
钟经理 15807771860
Q Q
1582680976
微信
zh1582680976
邮箱
1582680976@qq.com
地址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桂雅路11号凤岭·麒麟堡A单元2202、2203号